英文版 阅读辅助
退出关怀版
关怀版
 
当前位置:首页
> 农业科技> 病虫情报
病虫情报  
一代二化螟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
出处:土植站 发布时间:2025-05-13

根据今年越冬代二化螟残留虫量、发育进度及往年数据综合分析,预测今年一代二化螟偏重发生、局部大发生。因此,做好越冬代和一代二化螟防治工作,对减少二化螟虫口基数、减轻后期防治压力具有重要意义。

一、预测依据

1、冬后残留虫量偏高,高虫量田块占比上升明显。2月底至3月初,市站会同各县(市、区)植保站开展了越冬代二化螟残留虫量调查,共剥查90块田,平均亩虫量1.29万条(0~7.56万条),高于去年同期的0.42万条(0.16~0.72万条),但低于2023年同期的3.42万条(0~24.9万条)。其中,亩虫量1万条以上、0.5~1万条、0.1~0.5万条、0.1万条以下(含0条)分别占比43.3%、16.7%、25.6%、14.4%,去年同期分别占比6.7%、10.0%、48.3%、35.0%。今年有不少田块虫量基数较高,亩虫量1万条以上田块占比上升明显,但占比低于前年的60.5%。

2、二化螟已进入化蛹高峰期,地区间、田块间差异大。5月5-8日,全市开展了越冬代二化螟化蛹进度调查,共查剥30块田,平均化蛹率52.33%、平均羽化率25.53%,稻桩内虫源发育进度接近常年平均,区县间、田块间化蛹进度差异较大。南湖区、海宁市、海盐县、嘉善县平均化蛹率分别为78.23%、76.67%、74.17%和59.31%,均已过化蛹高峰期,预计卵孵高峰期在5月底至6月初;平湖市、桐乡市、秀洲区平均化蛹率分别为31.98%、35.07%和43.46%,预计化蛹高峰在5月中旬前后、卵孵高峰在6月上中旬。同一地区不同田块间化蛹进度差异也较大,如秀洲区、嘉善县,化蛹率幅度分别为34.09%~68.75%、15.15%~90.63%。

3、成虫诱集峰偏迟,诱蛾量显著高于去年和常年。今年市站测报灯下5月1日出现蛾峰,峰日略迟于去年的4月29日,也迟于近年平均的4月23日,峰日蛾量137头,高于去年的56头,也高于常年平均的84头;4月15日至5月12日,累计诱蛾量761头,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437头和历年平均的137.28头,仅低于2022年同期的776头,为2000年以来次高。据植保在线平台显示,4月30日全市智能性诱器出现二化螟平均单灯蛾峰,一峰出现时间迟于去年的4月20日和常年平均的4月22日,峰日单台诱蛾量为175.58头,显著高于去年的15.33头和常年平均的56.67头;5月1日智能测报灯出现二化螟蛾峰,平均单灯蛾量199.83头,一峰峰日迟于常年平均的4月19日、蛾量高于常年平均的31.59头,去年同期无明显蛾峰。

二、防治意见

近年来,受二化螟抗药性提升、世代重叠严重、栽培制度和气候不利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,二化螟在我市发生范围、发生程度呈进一步扩大和加重趋势。在白田及收割较早的大麦田和油菜田进行翻耕灌水杀蛹、在二化螟越冬虫量较大区域进行性诱、对早播单季晚稻秧田采取重点防治,是现阶段降低二化螟虫口基数的重要防控措施。

1、翻耕和灌水杀蛹技术:在二化螟化蛹高峰期(化蛹率50%左右),对白田和收割后的大麦田、油菜田进行翻耕,将残留稻桩、秸秆翻入土中,并灌水淹没,保水7天以上,杀灭越冬代虫蛹。

2、二化螟性诱技术:二化螟开始羽化后,在二化螟越冬虫量较大田块及周边,采用性信息素诱捕,采取外密内疏的方式布局,集中连片设置。诱捕时间为4月中旬至9月底,重点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前后,可选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,平均每亩放置1个,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~80cm为宜,间隔25m以上。

3、早播单季晚稻秧田综合防治技术:育秧田周围放置二化螟迷婚剂,并采用无纺布、防虫网等覆盖秧盘,避免水稻秧苗期受二化螟产卵为害。秧苗移栽前,人工摘除二化螟卵块,打好“送嫁药”。“送嫁药”可选择乙基多杀菌素、乙多·甲氧虫等,秧田用药量应适当高于大田用量,于插秧前2-3天喷施1次。二化螟虫量较高区域可在移栽前10天左右多喷施1次。

三、注意事项

1、为避开越冬代二化螟成虫侵入单季稻田为害,建议将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适当推迟,特别是上年二化螟重发区域。

2、优化种植区域布局,推广移栽种植模式。茭白田和早播单季晚稻田附近田块加强防控。尽量避免插花种植,减少桥梁田。

3、因二化螟喜食杂交稻,杂交稻二化螟虫量明显高于常规稻,重发区域不建议种植杂交稻。

4、农药使用后,应及时将包装废弃物送交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。

打印】 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