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版 阅读辅助
退出关怀版
关怀版
 
当前位置:首页
> 农业科技> 病虫情报
病虫情报  
2024年全市晚稻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
出处:土植站 撰稿:王晔青 审核:陈轶平 发布时间:2024-08-29

当前,我市单季晚稻即将进入破口期,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。根据2024年全市晚稻病虫害后期发生趋势专家会商意见,预测我市晚稻后期病虫害以“三虫二病”(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、二化螟和纹枯病、稻曲病)为主,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。其中,稻飞虱中等发生,部分早播早插田块偏重发生;稻纵卷叶螟中等偏重发生;二化螟总体中等发生,局部偏重发生;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;稻曲病中等发生,甬优系列杂交稻偏重发生。各地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加强调查,严密监测,扎实做好水稻破口前后病虫害的防治指导工作。

一、病虫发生情况:

1、稻飞虱:后期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虫量将逐渐下降,田间以褐飞虱为主。今年田间褐飞虱长翅型成虫迁入偏早、迁入量偏大,但后期迁入不多,受持续高温影响,繁殖率不高,当前田间虫量较低。市站7月8日田间首见长翅型成虫,早于去年的7月10日,与历年平均持平;8月15日首见短翅型成虫,早于去年的9月8日,但迟于历年平均的8月9日。海宁7月8日褐飞虱平均虫量1.6万/亩(幅度0~8.9万/亩),虫量明显高于去年和常年。近期田间虫量较低仅偶有查见。市站8月26日观测圃调查,总飞虱0.90万/亩,低于去年同期的3.81万/亩,以高龄若虫为主,其中褐飞虱0.01万/亩,明显低于常年平均。嘉善测区8月27日查,未防田块总飞虱1.2万/亩,防治田块0.1万/亩(幅度0~0.3万/亩),褐飞虱均未查见。平湖8月25日观测圃调查,总飞虱3.68万/亩,褐飞虱成虫占比12.5%;面上普查,平均虫量0.15万/亩(幅度0~0.7万/亩),褐飞虱成虫占比17%。由于单季晚稻生育期长,营养条件好,当前褐飞虱处于主害代的前一代,因此仍需提高警惕。

2、稻纵卷叶螟:五(3)代稻纵卷叶螟在我市偏重发生、局部大发生,表现为蛾峰持续时间长、后峰峰日蛾量高、虫卵量高、虫龄不整齐,且地区间极不平衡。市站田间赶蛾五(3)代前峰不明显,主峰8月12日出现,峰日蛾量262.35头/亩,8月15日调查平均未孵卵量0.70万/亩,低于历年平均的3.45万/亩。南湖8月13日田间普查,平均卵量15万粒/亩(幅度7~24万/亩)。平湖测区8月14日蛾量2326.7头/亩,为近十年来同期最高;8月25日普查,平均残留虫量12.61万/亩(幅度0~41.4万/亩)、平均未孵卵量4.15万/亩(幅度0.6~12.6万/亩),其中观测圃平均虫量达40.2万/亩。海盐测区8月12日出现蛾高峰,平均蛾量为10950头/亩(幅度2700~18900只/亩);8月11-13日调查,各类型田平均未孵卵量11.81万/亩(幅度1.67~28.33万/亩)。近期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已回落,但田间虫龄不整齐,部分田块残留虫量仍较高,预计前期失治田块、黑嫩田块将偏重发生。

3、二化螟:当前田间总体偏轻发生,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,世代重叠严重。平湖8月上旬调查,平均枯鞘(心)率0.75%(幅度0.73%~0.77%),低于去年同期的2.14%(幅度0~6.0%);平均残留虫量1160.0头/亩(幅度1015~1305头/亩),低于去年同期1582.3头/亩(幅度0~4636.1头/亩)。桐乡8月15日在洲泉清河村调查杂交稻平均枯鞘株率0.5%、平均虫量0.31万/亩,乌镇南庄桥村枯鞘株率0.53%、平均虫量0.23万/亩。根据全市智能测报灯监测结果显示,二化螟在8月16日出现诱集峰,单灯峰日蛾量19.4头,常年同期无明显蛾峰。智能性诱灯下近期无明显蛾峰。当前二化螟田间剥查以高龄幼虫为主,根据发育历期推测,预计三代二化螟在9月上旬陆续孵化,上年二化螟重发田块、早播早插田块和早稻周边田块需重点关注。

4、纹枯病:今年纹枯病6月28日平湖首见,大部分地区在7月中旬前后初见,见病时间接近常年。受持续高温晴好天气影响,前期发病较轻、上升较慢。近期多阵雨天气,病情逐渐上升。南湖8月22日调查,平均株发病率9.5%(幅度2.2~15.7%)。平湖8月25日定点调查,纹枯病平均株率1.82%(幅度0~6.89%);各地普查,平均株率14.6%(幅度0~67.0%)。海盐8月26日定点调查,平均丛率1%(幅度0~2%)、平均株率0.3%(幅度0~1%)。海宁8月26日田间普查,平均株率3.68%(幅度0~20%),低于去年同期。由于晚稻苗数足,当前田间密闭程度高,下阶段雨水天气增多,有利于纹枯病发展、蔓延,病情将进入快速上升期。

5、稻曲病及穗期杂病:典型的气候性病害,气象部门预测8月下旬至9月上旬,我市平均气温明显偏高、降水正常略偏多。目前种植的品种特别是杂交甬优系列均较感病,如在破口前后遇到适温多雨天气,有重发的可能,需在水稻破口前7-10天做好预防工作。

二、防治意见:

1、防治重点:

以稻曲病、纹枯病等穗期病害防治为主,兼治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。

2、防治时间和对象:

水稻破口前7-10天左右(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)全面防治一次。各地可根据水稻生育期和上次防治间隔时间而定,常规粳稻一般在9月初。杂交稻等感病品种药后1周左右(破口期)再防治一次稻曲病;稻瘟病感病品种在破口期再防治一次稻瘟病。

3、防治药剂:

防治纹枯病、稻曲病等穗部病害建议选用肟菌·戊唑醇、苯甲·嘧菌酯、苯甲·丙环唑或咪铜·氟环唑等;防治稻瘟病可加吡唑醚菌酯或三环唑等。

防治稻飞虱建议用烯啶·吡蚜酮、吡蚜·呋虫胺或三氟苯嘧啶等;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用阿维·氯苯酰、甲维·茚虫威、多杀·茚虫威或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,兼治二化螟可加乙基多杀菌素、乙多·甲氧虫、阿维菌素或喹硫磷等。

三、注意事项:

1、现阶段正是秋蚕生产季节,蚕桑地区慎重选择防治时间、防治农药和防治方式,避免桑、蚕中毒事故。

2、注意交替使用农药,严禁连续使用单一农药,避免抗药性的产生。

3、二化螟重发田块建议低茬收割并灭茬,同时做好秸秆粉碎或离田处理,尽量减少越冬虫源。

4、利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施药的,应充分考虑气象条件、相邻农作物等因素,合理控制施药量、飞行高度、路线和与周边地块的距离,及时公告作业情况。

5、农药使用后,应及时将包装废弃物送交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。

打印】 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