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我市小麦长势总体较好,但地区间、田块间差异较大,生育期总体接近常年,略迟于前两年,早迟田块相差10天以上,目前大部分处于拔节孕穗期,预计生育期早的田块4月上旬开始进入扬花期,大部分田块在4月中旬前后始花。据全市各病虫测报站监测分析,预计今年我市小麦赤霉病中等偏重至大流行,蚜虫中等发生,粘虫轻发生。
一、当前主要病虫发生情况:
1、赤霉病:预计中等偏重发生,局部大流行。我市小麦品种以扬麦系列为主,扬麦23号、扬麦28号、扬麦20号等主要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均较差。据全市各病虫测报站近期调查,今年全市稻桩子囊壳平均株带菌率在2.8-9.8%之间,普遍低于去年同期带菌率。随着气温上升,带菌率将继续上升,具备赤霉病扩展流行基本条件。据嘉兴市气象服务中心未来天气预测,我市4月气候温暖湿润,雨水偏多,有利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。其中,4月中旬至下旬平均气温17~19℃,较常年偏高1℃以上,冷暖起伏大;降水量60~100毫米,较常年偏多2~3成。小麦田间生育进程差异大,扬花期长,充足的菌源条件,如遇适温高湿天气,十分有利于病害的流行。
2、蚜虫:预计中等发生。今年小麦蚜虫田间虫量总体高于去年,田块间差异较大。全市各病虫测报站近期调查,平均有蚜株率在1.2-15.6%之间,平均百株蚜量在3.0-50.3头之间,较常年同期平均略偏高。市站3月31日调查,平均有蚜株率13.67%(幅度5.0-22.5%),平均百株蚜量32.08头(幅度6.5-57.5头),高于去年同期的平均有蚜株率2.78%、平均百株蚜量6.0头,也高于常年平均的有蚜株率7.39%、平均百株蚜量16.42头。下阶段,随着天气放晴,气温回暖,田间蚜量将继续上升。
3、粘虫:预计轻发生,发生期偏迟。据市站糖醋诱蛾系统观测,3月1日-31日平均每台测蛾器累计诱蛾量为14.0头,高于去年同期的6.0头,但低于历年平均的51.4头;小草把诱卵3月1日-30日平均每把累计诱到卵块0.8块,略高于去年同期的0.6块,但低于历年同期平均的2.3块;根据产卵进度、卵块孵化进度调查,今年粘虫产卵高峰在3月23日前后较上年的3月5日推迟18天,诱得卵块目前均未孵化,预计二、三龄幼虫高峰期在4月下旬。根据市站历年3月1日-30日卵块数与稳定期田间幼虫发生密度关系建立的预测式计算,今年田间幼虫稳定期虫量约为0.22万条/亩,大部分田块不需要防治。
二、防治意见:
1、以小麦赤霉病防治为主,坚持“适期预防,见花打药”的原则,在始花期全面药剂预防1次,如遇连阴雨天气,隔7-10天作第2次防治。
2、防治药剂可选用40%丙硫·戊唑醇悬浮剂40ml/亩或200g/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60ml/亩+250g/L丙环唑乳油(或40%环丙唑醇悬浮剂)40ml/亩,也可选用咪铜·氟环唑、肟菌·戊唑醇等。选用三唑类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可同时防治白粉病、锈病,不建议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。
3、蚜虫多的田块,可加10%吡虫啉20g/亩。
4、施药时要用足水量,采用细喷雾,喷药要均匀,避免漏喷,药后6小时内遇雨,雨后要及时补治。喷雾器和担架式防治每亩加水40-50kg,植保无人机每亩加水1-2kg。
三、注意事项:
1、防治时间因田而定,不能“一刀切”。按“见花打药”原则,田间麦穗首次见到花粉时防治最佳。
2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,延缓抗药性产生。
3、农药使用后,应及时将包装废弃物送交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