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海盐县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,把高素质人才引流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,涌现了一批“技术达人”和“本土专家”。
于城镇民圣农场经营者张海涛是一名“90后”,毕业工作几年后回到老家当起了“新农人”。“当时选择回家乡创业,一方面是因为乡愁,另一方面也是考虑于城当地对农业和农业人才的扶持政策十分优惠。”张海涛深有感触道。
为了引育更多高端人才,于城镇出台专门政策,惠农财政补贴免申可直接发放到回乡从事农业的大学生手中,同时设立“于城镇兴农共富基金”,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金融支持。目前,张海涛的农场种植水稻450余亩,其中包括260亩的稻虾田,还开垦30亩土地种起了葡萄。
葡萄是海盐主要的特色水果,全县种植葡萄超过2万亩,年产值3.59万元。于城镇作为海盐葡萄种植的核心区域,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八字葡萄专业合作社,通过党员带头、社员联动、群众参与的“1+3+5”模式,葡萄种植面积从1.9亩扩大到6200余亩,占全县的三分之一。
“已经种了十多年了,当时看大家种,我也跟着种,一开始不懂技术,一年忙到头收成全看运气。后来跟着专家学习技术,终于打了翻身仗。”说起种葡萄的经历,张建明满是感慨,从“门外汉”变成“技术员”,多亏了农技帮帮团。
据了解,于城镇为了更好地扶持葡萄产业发展,带领农户共同致富,在2021年建立了“甜蜜产业·乡村共富”党建联建机制,在技术、销路上提供帮助,实现资源配置由“散”向“聚”转变,帮助种植户从“单打独斗”向“抱团发展”转型。在施肥、夏管、抹芽等葡萄种植关键期,农技帮帮团都会下村开展指导,帮帮团还通过“十日课堂”专家门诊、“党员热线”现场出诊、“六点半茶铺”田间课堂等多种方式为种植户提供线下+线上辅导。仅2022年,全镇就举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28期,参训农民5300余人次,获得农业技术认定150人,电子商务、直播带货等课程更是成了大家学习的“爆款”。
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,张海涛的种养水平不断提高,他种的水稻获得全县“晚稻高产示范方”奖项,葡萄也通过了无公害认证以及“海盐葡萄”地理标志授权。如今,张海涛已经是海盐县最年轻的人大代表,工作之余他也积极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,在今年的县“两会”上,他还专门提交了《关于出台专项招引措施吸收高素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建议》。“现在政策这么好,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参与农业、热爱农业、发展农业。”张海涛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