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版 阅读辅助
退出关怀版
关怀版
 
当前位置:首页
> 农业科技> 农业技术
农业技术  
上市推迟、前期产量偏低如何应对?这份草莓当前生产管理意见请收下~
出处:浙江农业农村 发布时间:2022-01-12

今年我省草莓生产情况与往年有明显不同,因去年9-10月各地平均气温高出常年2-4℃,而草莓苗按照往年常规时间定植,导致草莓品种间的花芽分化滞后且不正常,大部分草莓园第一花序开花延后,草莓上市时间同比推迟20天以上,前期产量偏低。当前,一些草莓棚处于第一花序采收尾期、第二花序果实膨大成熟期,一些草莓棚处于第一花序果实采收期、第二花序开花期,也有一些草莓园仅处于第一花序开花期,部分草莓园存在土壤缺水、螨类多发对此,省农技推广中心提醒,各地要结合草莓植株状态和天气变化,合理安排下阶段草莓生产管理,尤其要重视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,确保草莓质量安全。

一、大棚温湿度光照管理。

棚温管理。根据目前草莓园状况,可适当提高棚温,以促进果实成熟,赶进春节消费旺季。温度管理分棚内气温和土壤(基质)温度管理,棚内气温主要影响植株光合作用、授粉受精、果实膨大等,土壤温度主要影响草莓根系生长、养分水分吸收和果实成熟等。草莓根系生长适温为12℃-25℃,草莓植株生长适温为15℃-27℃,花粉萌发适宜温度20℃-30℃。冬季土温的维持依赖棚内气温,棚内夜温保持6℃以上,土温则能维持在12℃左右。严冬期上午棚内气温升至28℃时换气,宜保持25℃左右,下午维持23℃,至15℃左右闭棚,并盖内膜,夜间确保5℃-7℃。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防止冻害发生。当出现-4℃以下温度时,应采取二层膜、加盖小拱棚等多层覆盖保温或加温措施。

棚内湿度管理。注重大棚通风,降低棚内湿度,有利于防病和授粉坐果。棚内相对湿度40%-70%适宜植株生长、果实发育,相对湿度80%以上属于高湿状态,长时间高湿环境容易诱发病害,白天棚内湿度尽量控制在70%以下。冬季阴雨天情况下,也要利用中午时段(10时-14时)通风,以降低棚内湿度。

光照管理。在棚内二道膜较厚的情况下,早上须及时将其揭除,改善光照条件,避免为增加棚内温度而长时间覆盖内膜,造成棚内光照不足而引起植株徒长、产量品质下降等。

二、肥水管理

合理补水。由于上年度植株迟迟不显蕾,部分草莓园采用了控水措施促花,导致种植畦内土壤缺水,具体表现在新叶叶尖、花蕾萼片焦枯和花蕾呈萎蔫状。建议在中午前后,采用滴灌管供水方式,缓慢渗透,保持畦内土壤含水量60%左右,避免土壤过干而影响钙等营养元素的吸收。

定期追肥。冬季考虑到水温低会降低土壤温度,一般应选在晴朗天气中午前后施肥水。宜采用滴灌追肥,结果期以高钾型水溶性肥(如9-6-15、15-5-30)为主,可加含钙水溶性肥、促根液肥,浓度控制在0.2%-0.3%,每亩灌水量500-800公斤(以沟内不滞水为宜),间隔7-10天追施一次。成熟采收期适当控水,以提高果实品质。


叶面追肥。冬季根系活力减弱,植株出叶较慢,草莓是连续开花结果作物,可在现蕾初期,喷施氨基酸叶面肥、钙硼镁,补充中微量营养元素,以提高光合能力,减少畸形果。

三、植株花果管理。

植株管理。冬季气温低时新叶抽生速度减缓,不宜过度摘除叶片,尽量多保留功能叶,摘除的老叶、病叶、脚叶、残留花茎,能确保株间通风即可。至2月底开始回暖时,要进行植株整理,保留2-3个侧枝。

花果管理。盛花期避免用药,减少畸形果发生。当坐果后,疏去小形花、果梗过短、膨大不良及畸形的果,减少营养消耗。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留果,一般每个花序保留3-7个果实。

四、病虫害绿色防控

为确保草莓丰产和质量安全,应加强农艺措施和生物防治,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。及时清理病虫果、病虫叶,并及时移出园外,防止病菌虫源传播扩散,同时保持园地清洁。草莓系连续采收的浆果,必须用药时,应一次性将8-9分以上成熟果实全部采收,再科学合理使用药剂,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,注意授粉蜜蜂安全。另外,要避免药液浓度过高而产生僵果、伤叶等药害问题。在采果或整理植株时,要注意观察二斑叶螨、蚜虫、灰霉病等病虫害的发生,及时防控,防止蔓延。对已发生二斑叶螨为害的草莓棚,先摘除虫叶,再仔细喷药防治,间隔一周后可投放捕食螨。草莓灰霉病发生的主要诱因是连续阴雨天,在管理上注重通风、降低棚内湿度,可减轻灰霉病发生,必要时采用药剂预防。

打印】  【关闭】